在荣耀与生命之间挣扎 ——日本游记之一

 

扳指算来,我已经六年没有离开诺和西海社区了。这六年中没看过红绿灯,没见过摩天大楼,每天睁眼就是绿色,在飞机上时我还有担心我会不会有都市恐惧症,会不会看到东京的高楼会喘不过气来?

到了东京成田机场,熟悉的机场设施又唤起了我周游世界的回忆,还好,没啥不适应感,老傅还是一个能适应现代生活的人。


在日本整整待了二十天,感触很多,只能分几个主题写出,不然混在一起就成流水账了。

在这二十天里,我看了很多庙宇,用句时髦的话来说就是看得快吐了。不过因为这次主要目的是看日本的古建筑,所以倒没觉得无聊,基本是逢庙必进,乐此不疲。

第一天住银座的筑地,正好傍边就是筑地本愿寺,顺路就进去旁听了下里面和尚给客人(中国应该称为香客)的诵经。虽然听不懂,但和尚和香客都很虔诚,很有仪式感。看到这个寺庙还有纳骨所,应该就是收纳骨灰的公墓了,后来看得庙多了,才知道这日本的庙与西方的教堂类似,兼有公共墓地的功能。我猜刚才和尚诵经可能是给死者超度。筑地本愿寺很大,下面是类似欧洲宫殿的建筑风格,顶部却是佛教穹顶,原来带帽子建筑不是中国的首创,而是从日本学来的。




在东京大名鼎鼎的浅草寺里除了皇室成员的墓地,还有各行各业精英人士的墓碑,让我印象深刻的是很多文人,教育家的墓占据了不少位置,墓地设计精巧,很有艺术感,不禁让我心生羡慕。这种场景你可以在京都和大版都看得到。


大坂的四天王寺的墓地里基本都是家族墓葬,让人看到了历史的传承,也可以看到日本人对祖先的怀念,自豪和遵从。




一个在日本生活了很多年的朋友告诉我,日本非常讲究论资排辈,在公司里老人们说了算,年轻人基本没有说话的份。在没有血缘关系的公司都是这样,在家庭里就可想而知了。中国儒家“家国天下“的理论显然在日本影响不小,比起历经革命的中国来可能还大一点,年轻人造反的勇气可能也要小得多。

听从家长的安排的另一面当然就是以家庭为荣,所以我们在前面的照片上看到除了名人之外,墓地大多都是以家庭为单位的,人们会到这来祭奠先祖。

放大到国家,日本人对在历史上为国牺牲的人自然也是极为敬仰,不仅是感谢他们为国家做出的牺牲,更因为这也是日本的先人,是日本历史的一部分。这就是著名的“靖国神社“在很多日本人心中一直拥有崇高地位的原因。

“神社“相对中文就是”庙“,就是神殿。这个神社是1869年明治天皇下令为战死疆场的日本军人设立的招魂场所,所以明治维新以后战死的日本军人都被供奉在这里。每年都会很多日本人来祭奠。

我到靖国神社时正值八月下旬的一个下午,东京酷热难耐,但是还是有不少日本人站在神殿前祈祷。我还看到一个非常年轻的小伙,牛仔T恤,独自一人,在进入神社大门时深深一鞠躬,表情凝重。可惜事发突然没能拍下来。


在神社附属的“游就馆“里,(写文章查资料才知道”游就“二字出自《苟子 劝学篇》里的”游必就士“,就是长知识的意思,真是有些惭愧,当时还觉得怎么起了个怎么怪的名字。)馆里展示了从黑船事件开始的日本军事改革和历次对外战争的文件和武器。我在这里终于看到了大名鼎鼎的零式飞机和神风敢死队使用的机头有触发引信的炸弹机。九二式重机枪看上去也不大。



但让我印象最深刻的是馆里面一身正气,慷慨赴死的士兵雕塑,这与我们在神剧里看到的猥琐日本兵截然相反。



另外就是展览最后密密麻麻的阵亡者照片以及他们生前的日记、书信,让人深刻感觉到战争的残酷和个人在战争中的渺小。里面我看到有一些士兵或高官是在第二次大战以后被处决,这些应该是被国际法庭判处了犯有战争罪的人了。



在神社前的大道上有不少关于战争的艺术品。在两根石柱的基座上有好几幅在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前日本参与的战争石刻画,我认出了两幅,一幅应该是日俄战争期间日军进入奉天(现沈阳),还有带瓜皮帽的中国孩子夹道欢迎。另一幅有长城图案,应该是上世纪三十年代初日军在长城附近与中国军方的战斗,中国称为长城抗战。



这些用陶瓷片做成的装置很漂亮,是日本各地纪念阵亡者协会送的。

整个展览非常仔细描述了各次战争的爆发,经过,结果,士兵的形象也很好,很正面,没有什么反思,道歉,也没有对战争的美化,当然也没有宣传仇恨。但让人感到战争的残酷,和平的美好。

看完靖国神社,老傅的感觉是日本大众既不愿丢掉祖先的荣耀,因为这也是维系日本民族自豪感的重要一环,但他们也知道了穷兵黩武的害处,知道战争是个血肉磨坊,因此他们也在警示后人,不要妄言战争。

虽然因为面子,不愿自污祖宗,但能珍惜生命,却也是巨大进步,这比一天到晚对着下一代宣传仇恨好得多,对吧!

看了靖国神社出口大道旁的这组雕塑我不禁有些唏嘘,战争真是最残忍的人类行为,它将儿子从父母身边夺走,让妻子望断秋水,让孩子失去父亲,还是远离战争吧。



我想,从这一点来说,日本人进行了反思,我相信日本人不会像之前那样轻启战端了,但这个世界还有很多狂人,还在炫耀自己的武备。他们没有从日本人的历史中学到教训。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