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再来看看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的过程吧。一名塞尔维亚青年因为对奥匈帝国占领波斯尼亚不满(这帮爱国青年认为波斯尼亚属于塞尔维亚),为了建立以一个大塞尔维亚在波斯尼亚的首府萨拉热窝枪杀了奥匈帝国的皇储,奥匈帝国因此对塞尔维亚宣战。与塞尔维亚同属斯拉夫人的沙皇俄国为支持塞尔维亚而开始军事总动员,这时与奥匈结盟,并同样说德语的德国则出面要求俄国停止军事总动员。俄国当然不当回事,德国就向俄国宣战,其后,在要求与俄国结盟的法国中立未果之后,德国向法国宣战,然后与法国结盟的英国向德国宣战。接下来奥匈帝国向俄国宣战,然后英国又向奥匈帝国宣战。奥斯曼帝国加入同盟国是因为沙皇俄国是他夙敌,德国一怂恿,就加入了战团。至此,第一次世界大战的主角基本就有了。
从上面的分析我们可以看出,用抢夺地盘来解释第一次世界大战的爆发是站不住脚的。老傅认为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的根本原因是当世界从家天下转到了民族国家,民族被当成了各国至高无上的神圣,虽然还有皇帝,国王,但你不必爱皇帝,但一定要爱民族,爱国主义成了各国青年从容赴死的精神支柱。这个时候,也是社会达尔文主义最为流行的时候,物竞天择理论在人类社会的运用加上现代科技的助燃,人的生命就成了秋天的落叶,纷纷飘落,落地成泥,成了历史书中冷冰冰的数字。
接下来的故事大家都比较熟悉。德军是同盟国的主力,首先向西进攻法国,但绕道本是中立国的比利时和卢森堡,当打到巴黎近郊的马恩河一线时被阻挡下来,从此西线战事变成了著名的堑壕战。每当老傅读到这段历史的时候就想起德军攻到莫斯科近郊的镜头。接着德军调转枪口向东攻击,与沙皇俄国打了了起来,即东线作战。虽然两线作战,德国人倒是游刃有余,没感觉十分吃力,顺手还要帮助下奥匈帝国和奥斯曼帝国。
战争一打数年,士兵和平民死亡以百万计算,饱满的爱国热情也被机枪大炮轰得没影了。
首先是协约国里比较弱的沙皇俄国熬不下去了,1917年年初发生二月革命(这是按俄历计算,公历实际是3月,后来的十月革命也是一样,按公历计算是十一月),沙皇宣布退位,俄国算是摆脱了帝制,进入了共和国。俄国的临时政府由俄国社会民主党执政,这个政党分孟什维克和布尔什维克两派,俄文的意思是少数派和多数派,但这仅仅是根据一次会议上的坐席数目沿袭下来的说法,实际孟什维克派在俄国社会民主党人里一直是多数派。俄国的社会民主党政府决定继续参加大战,但美好的愿望终究抵挡不住枪炮子弹,前线的屡战屡败也动摇了临时政府的根基。同年十一月,列宁为首的布尔什维克派发动政变夺去党内同事们的政权。在获得政权后,列宁还装模作样举行了一次选举,要还政于民,结果非常难看,布尔什维克的得票数比孟什维克低,列宁一看票数不够,就用枪来填补,在枪口的淫威下,列宁就成了千古一帝,死后还被放在水晶棺里给人瞻养,创造了现代社会的一个奇观,同时也惹得后面的共产党国家纷纷将自己国家的第一代领导人制成木乃伊放在水晶棺里给人瞻养(我记得还有:保加利亚的季米特洛夫,蒙古的乔巴山,越南的胡志明,中国的大家都知道。后来的斯大林也有同样的待遇)。
这里要给没有读过《洗脑的历史》的朋友解释下列宁能够成功发动政变的原因。2007年,德国《明镜》周刊以连载的方式登出了一篇重磅文章,里面详细描述了1917年春天,当俄国发生“二月革命”,沙皇被推翻,但社会民主党控制的政府继续坚持对同盟国作战。德国为了促使俄国退出战争,就与流亡在瑞士的列宁联系,双方谈妥了条件以后,德国情报部门帮助列宁越过战线回到俄国,并在之后的一年内向列宁领导的社会民主党布尔什维克派提供了2600万金马克(《明镜》换算成当今的欧元大约是7300万),这在当时是笔巨款,另外还有大量武器弹药。列宁用这些钱枪组建了他的核心武装“赤卫军”。列宁正是依靠2000赤卫军在政府军主力都在前线的时候乘虚攻占了政府所在地冬宫。
列宁得势之后,在1918年2月力排众议与德国签订了《布列斯特-立陶夫斯克条约》(Friedensvertrag von Brest-Litowsk),以割让土地和赔偿金钱的方式与同盟国议和,俄国正式退出了第一次世界大战。在没有了德军的压力之后,列宁领导下的红军镇压了国内的各路反叛势力,然后又于1920年向西攻到了刚刚复国不久的波兰首都华沙城下。不曾想,优势红军最后被波兰军队打得溃不成军,列宁只好放弃了占领波兰,匈牙利,策动德国起义,将共产主义运动推进到最发达的资本主义世界的计划,转而向蒙古、中国等落后的东方国家用力,然后就有派人到中国找到李大钊和陈独秀组建中国共产党的故事。这些故事《洗脑的历史》都有详细说明,感兴趣的朋友可以自己找来细读,这里我们继续第一次世界大战的故事。说明下,《布列斯特条约》最后因为德国投降而一风吹,没有被执行。
德国在俄国退出战争之后,终于能一心一头对付西线的英法联军,在1918年3月到10月间,德军向英法联军发动了很多次强攻,虽然再一次推进到离巴黎很近的地方,但因为巨大的损耗以及美军参战使得德国最后不得不放弃进攻,重新龟缩在堑壕之中。
长期的战争使得参战各国都筋疲力尽,基本都在拼谁能活下去。结果,靠强权压制的帝制国家最后撑不住了,同盟国的保加利亚国王首先宣布停战,接着奥斯曼帝国退出,奥匈帝国先还想搞个联邦制帝国,没想到被压抑很久的各民族一哄而散,奥匈帝国仅仅剩下了现在的奥地利。如果今天你去维也纳,会觉得那个城市的建筑与街道相比较奥地利的国土与人口显得过为庞大宏伟,原因是维也纳曾经很多年作为奥匈帝国的首都,而不仅仅是现在的奥地利的首都。
反叛的火焰最后也烧到了德意志帝国。各类反战游行此起彼伏,军队内部也有很多人响应,到1918年11月初,德国皇帝威廉二世宣布退位,德意志帝国变成德意志共和国,由于这个时期的宪法是在德国小城魏玛制定完成,史学家们将1918年至1933年的德意志共和国称为魏玛共和国。
此时的德国政府除了很短的一个时间里为德皇家族成员所把控,后来基本在德国社会民主党人手里。和俄国一样,德国社会民主党内的极左翼成立德国共产党,准备模仿列宁用暴力夺取政权,结果被德国政府所镇压,德国共产党的领导人也被杀,他们就是中国人极为熟悉的李扑克内西和卢森堡。记住,此时的德国政府是由社会民主党所控制。
以此同时,德国向协约国求和,并于1919年在法国巴黎近郊的凡尔赛宫签订了和平条约,史称《凡尔赛和约》,第一次世界大战正式结束。但第二次世界大战也进入了准备阶段。
非常感謝傅老師講解歐洲那段歷史。
回复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