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存问题,是人类每天要遇到的问题,生命的短暂和食物的匮乏让人类去宗教的想象中寻找安慰我们好理解,那快乐、爱心、互相关怀、公平为什么也成了无论是世俗还是宗教,西方还是东方的理想社会的重要话题呢?而且无一例外抱怨现实社会冷酷,没有爱心,没有公平公正。至于这些现实稀缺的东西到底有没有存在过,世俗和宗教当然各执一词。世俗的说远古时代存在公平正义、爱心、互相关怀,宗教说只有在天堂或极乐世界才有这些。
宗教我这里就不评判了,因为那是信仰,不用分析。我只分析世俗关于远古时代是否存在一个公平正义,充满爱心,互相帮助的理想社会。
无论是赫西俄德还是孔子,他们在描述理想社会的时候自己都处在文明时期,也就是说国家已经成立,而且国与国之间打得一塌糊涂,所以他们不约而同地感到失望。他们描述的理想社会一定是在此之前,也就是国家形态出来之前,要不然孔子不会说“城郭沟池以为固”是个小康社会,是个次理想的社会。
从前面几章的描述当中,我们知道,在国家形态出现之前是部落联盟、部落,而不论部落联盟还是部落,其基础生活单位都是氏族。氏族都是由有近亲血缘关系的人组成的,一般人数在十几到三十人之间,都是父子,母女,兄弟姐妹的关系,最多三代人。在原始状态下生活的人平均年龄在三十岁左右,与其他类人猿差不多。
那么,氏族生活与文明时代生活相比有什么特点呢?
第一,平等。从1958年开始,英国考古学家Alan
Hall, James Mellrt, David French (现今他们的继任者是Ian Hodder)等就在土耳其东南部的Çatalhöyük发掘一个距今9400年,房屋数达到2000座,至今被发现的人类最早的村庄遗址。在这个村庄里,考古学家们发现,尽管有些房子比另一些房子大一些,装饰画也要精美一些,但没有贫民区。通过对遗址里发现的尸骨研究,考古家们还发现原居民的营养来源及水平都相同,而且没有任何暴力死亡的痕迹。考古学家据此判断,村庄里不存在明显的贫富差距,男女地位也是平等的,暴力事件很少。残留的壁画也显示男人主要在打猎,照顾农田的主力是女人们(链接:www.catalhoyuk.com, 《The Leopard's Tale: Revealing the Mysteries
of Çatalhöyük》)
2016年我在南京博物院参观时,看到以下展示及说明。
图118
图119
图120
图121
图122
图123
图124
图125
图126
图127
图128
图129
中外考古发现都证明,在新石器中期以前,人类之间是非常平等的,包括男女之间。想想这也是自然的事。人类因为奔跑速度不快,牙齿、手脚也不锐利,要想在竞争残酷的自然界中生存下来,只有靠团队的合作,靠智力取胜。所以,一个族群或氏族内部必须是平等,如果食物不能够在氏族内部按需要分配,下一次打猎过程中个别成员怠工,整个狩猎行动就会失败;如果歧视妇女,不但后代的安全成问题,食品来源占很大比重的植物采集就要受影响,可以说,人类自身的能力决定人类在原始生活中必须平等,否则,整个族群不能够生存下来。如果人类像狮群那样凭力气分配食物,人类也不可能维系那么长的母系社会。而且,因为人类生存很需要智慧,所以有经验的长者会得到尊重,往往成为头领。这种现象在存活比较长的动物中基本是常态,比如大象基本也是年长的母象是家族头领。人类的女性生存时间也比男性长,聪明的老祖母成为氏族核心也是顺理成章的事。
第二,自愿。同样,因为人需要团队合作,即使有分工,也一定是基于能力和自愿服从的基础上,即所谓心服口服。男人在狩猎中需要合作,女人在照顾孩子、采集可食植物的时候更需要合作分工,因为那时的女人不是在哺乳期就是在怀孕当中,没有团队的合作根本就忙不过来。都是为了自己的事,不需要强迫。
第三,互助。平等也好,自愿也好,都是建立在互助的基础上的,因为不这样,大家都活不下去。人之所以成为社会性动物,就是因为个体生存能力都不强,都需要别人的帮助。如果人像老虎那样能干,早就各自高飞,各奔东西,根本不需要什么平等、自愿这些费神 的原则了。
人类以氏族生活方式生活了几百万年(如果追溯到类人猿是上千万年),一直为吃饱肚子而奔波,除了兽皮棍棒石头之外没有什么剩余,加上大家都是父子、母女、兄弟姐妹,东西基本都是公用,所以又被称为氏族公社。至于氏族公社内部的性关系,学术界语焉不详。但从各个民族的原始神话故事(包括《圣经》故事)来看,父亲和女儿,母亲与儿子,兄弟姐妹之间通婚生孩子的事应该不是偶发事件,只是后来人员交流广泛以后,加上认识到近亲通婚的害处,这类事件才逐渐减少,但在氏族公社内部,共妻共夫现象肯定是普遍现象。到现在世界一些地方还存在这类婚姻。比如我在2012年拍摄《西边有海》时就采访过几个兄弟娶一个老婆的藏族家庭,几个姐妹同时嫁一个男人的事在藏族现在还有,陕北老爸叔叔都叫大大,摩梭族的走婚全中国人民都知道,这些都是当年氏族公社的痕迹。当然现在你去泸沽湖畔去寻外遇,爬进窗子后,十有八九碰到的都是要收钱的妹子。
现代生物学告诉我们,DNA是可以贮存记忆的,不过很缓慢,用英国天文物理学家霍金的话来说,每年可以有一比特的信息量储存进人类DNA。一比特是多少呢,我只知道1兆字节(mb)=8388608比特(bit),现在随随便便一张照片都是几个兆(M)。霍金的话也就是这么一说了,他要想表达的意思就是人类的经历储存进人类的DNA记忆当中的过程是很缓慢的(请记住这一点,以后还会用到)。但再缓慢也架不住时间长,上千万年上百万年下来,不断重复,人类的DNA中就储存了很多远古的记忆,人类的很多的行动、情绪都是受这种记忆影响。上面所说的氏族公社生活的三个特点或原则因为对人类生存影响巨大,自然深深地扎在人类的DNA里。这也是我们碰到不公的事就怒不可遏,大众不患寡而患不公;即使给你高薪,如果强迫你做你不愿做的事你也会不开心;当你周围的人各顾各的时候你会觉得孤独、寒心的真正原因,因为这是与你的DNA记忆是不一样的,是不应该出现的。我小时候玩过一种吓人游戏,就是在一间黑屋子里突然打开手电,从下往上照自己的脸,会显得异常恐怖,经常吓得小伙伴哇哇叫。其实这也是一种利用远古记忆的方式。因为千万年以前,人类能够有的光亮只有太阳或月亮,人们已经习惯光线从上往下照射。当光线从下往上照射时,就完全违背了记忆中光线的法则,当然就有一种奇怪恐怖的感觉。
好了,如果用这种观点去看孔子和赫西俄德对理想社会的描述,对现实生活的抱怨,一切就豁然开朗。无论是大同世界还是黄金时代,实际上是对深埋记忆当中的氏族公社社会生活三大原则的描述,公平正义、大公无私、富有爱心、没有私产、互相照顾、首领根据能力推举、老弱病残、鳏寡孤独之人都能得到照顾,哪一项描述都与氏族公社社会生活准则相符。
而孔子和赫西俄德都是身处文明时代或者说国家形态中,氏族公社已经解体,战争频繁,人们为了财富殊死相斗,尔虞我诈,作为思维敏感的哲人,能够感觉到现实与原始记忆的冲突,然后用语言和文字表现出来,加上一些对远古时期寿命、物资供应的美化,所谓的理想世界的模板就出笼了,而且不管东西方都一样。
在我致力建设国际精英社区的瓦努阿图之所以会被两度评为世界幸福感最强的国度,除去自然因素以外,与其大部分国民还生活在氏族公社当中肯定有关,也许是证明我这个理论的鲜活例子。
用这种观点再去看宗教里关于天堂的描述,除去不死、无尽的食物(或者不用吃饭)这类憧憬之外(我小时候玩战争游戏,也总是幻想自己有一把打不光子弹的枪,因为那时电影里的革命英雄都是子弹打完才被俘或跳崖的。缺啥想啥,也是DNA的要求)、平等、爱心、尊重、亲如兄弟姐妹,也与氏族社会的生活氛围差不多,实际是平等、自愿、互助三大原则的具体化。
在亚当、夏娃与伊甸园的故事里,开初的幸福生活可以说是氏族公社生活的美化版,被逐出乐园,在尘世间受苦也是隐喻人类在获得智慧、获得更多财富的同时,氏族公社解体,人类互相厮杀的规模越来越大,人与人之间越来越冷漠、残酷,大多数人觉得很痛苦。考古学家也证明,进入文明时代以后,人类的个子比石器时代人的个子缩小了,侧面证明文明时代大部分人的营养状况实际是不如石器时代的。所以《圣经》里上帝会说亚当失去伊甸园以后要吃更多的苦。
简单说,亚当、夏娃失乐园的传说是人类走出氏族公社,建立文明社会过程中形成的矛盾心态在文化上的记忆投影。
评论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