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几天,因为金庸去世,网上多了很多怀念或贬低金庸的文章。老傅本不想参与和这事。我虽然读过几本金庸的小说,但说实话,我一直搞不清金庸到底写了多少本武侠小说,也分不清哪个人物是在哪本小说里面出现的,原因是情节和人物都差不多,爱恨情仇四个字可以概括完。王朔说金庸武侠小说里的人物一言不合,举刀就砍,倒也是事实,只不过王朔说金庸的书读了一本就读不下第二本就有点装逼了。王朔生于1958年,比老傅大六岁,在他的青少年期,能读到的书也不会比老傅多多少。老傅当年捧着《毛泽东选集》将里面的注释当故事看,后来在网上交流,和老傅一样的人还不少。金庸的书可是比《毛泽东选集》这类政治书好读多了,王朔说读不进金庸的书,如果不是为了装逼显示自己的高雅,就是他根本不喜欢阅读。
老傅的兴趣爱好很多,比如美景美食美人,但如果说真正的嗜好是什么,我只能说是阅读。金庸的书,可读性很强,画面感也很强,让人读了上册想读下册,不读完整个故事睡不着觉。但是,读完后怎样呢?Nothing,啥都没有。网上一些文章将金庸小说夸成了一朵花,说金庸的小说体现了多少伟大思想,伟大情怀,老傅也要在这里说,你想多了。
金庸写武侠小说,本来就是要挣钱,本来就是给人们在繁忙工作之余一点娱乐,中间当然会掺杂一些自己的人文情怀,但主体上还是为满足人们在现实生活中不能满足的愿望,去创造一个虚幻的世界。
金庸小说的基本套路就是,某个小子出生贫寒(也许血液很高贵,但一定虎落平川,起点很低),但通过奇幻的经历,终于修得真经,练就最高的武艺,期间,有很多美女会爱上他,而且这些美女的身世一定都很显赫,并且,这些美女一定不顾家族的反对死心塌地地爱着男主,最后的结局,要不然美女们死得只剩一个,要不然大被同眠,大家一起嗨皮。
金庸的这个套路被现在中国的网络流行小说写手运用得青出于蓝而胜于蓝,就是去年大火的《战狼2》实际上也是套路,不过在爱情上的笔墨少一点而已。这类小说实在太多了,不信的的人可以上网到中文文学网站逛逛,就知道老傅所言不虚了。这里就不浪费老傅的笔墨,大家的时间举例了。
在欧美,也有不少通俗小说流行,大家一般会在旅行度假时买几本,看完就扔。但这类通俗小说的作家鲜有像金庸这样获得如此高的社会地位和文学地位,这是金庸现象的奇特地方。
不知道大家还记得印度电影《流浪者之歌》吗?里面的套路其实也是和金庸小说一样的。出身贫寒(实际很高贵)的男主经过传奇经历终于抱得美人归,获得美好生活。实际上印度宝莱坞电影基本都是这个套路(当然,现在宝莱坞电影也有了不少比较深刻的电影,原因读后文)。如果你去看美国电影,这个套路不太明显,但结局大部分也是皆大欢喜,俗称Happyend。当你如果看欧洲电影,就基本看不到这样的套路,一个比一个沉重,让你出走电影院以后还会沉思很久,思考人存在的价值。
为什么会这样呢?
当然与人们的需求有关,无论小说电影都是一种商品,都是来满足人们的需求的。
在香港和印度,绝大部分的人都生活艰难,一天不辛苦劳作,第二天就可能没饭吃。在辛苦谋生之余,当然需要一些轻松搞笑的小说电影来放松下自己,以最便宜的代价满足自己在现实中满足不了的梦想。于是就有了金庸的武侠小说和电视剧,就有了宝莱坞的歌舞电影。美国人的生活比香港、印度人轻松,但比欧洲人还是紧张很多,所以美国的电影会有对人生的沉重思考,但大部分电影结局还是必须美好的。欧洲人的生活压力最小,所以他们可以进电影院与导演一起思考人生,也可以从电影里看看苦难人生是怎样的,因为在现实生活中他们的生活实在太无聊,实在太保险了。
这就是金庸武侠小说和根据金庸小说改编的电视剧能在香港,继而又在大陆热卖的根本原因。
至于金庸小说的文学水平,老傅只能说,可读,其他谈不上。只有在中国大陆的大学才会将通俗小说的作者摆在如此高的位置,这里面一方面是讨巧,迎合潮流,一方面我们也要看到,只有研究这类小说才是最保险的,就像在文革时期历史学家一窝蜂去研究天平天国一样,不然你去研究下老傅的文章和书籍,敢么?
不知道大家注意到了没有,金庸的武侠小说有个特点,就是开始线索会越来越多,出场人物也越来越多,而且这些人物一般怎么打都不会死。但到了某个时间节点,书中的人物又会变得很容易死亡,甚至成批死亡,然后书就结束了,显得很是仓促。知道是什么原因吗?
因为金庸的武侠小说都是以章回形式在报纸上连载,有时还同时登载不同的故事,金庸绝大部分也是随写随发,赶稿压力很大,而且没有预先定好的框架和提纲。当故事情节发展不下去,或者金庸自己想不出更离奇的情节来续貂时,最好的办法就是让人物死去。这也可以说是金庸武侠小说的软肋。
好了,金庸老先生已仙逝,他留下了很多小说。喜欢的就读,不喜欢的就不读,犯不着为一些虚无缥缈的想象去大动干戈,脸红脖子粗地争论,记住,那是小说,金庸只是个通俗小说作家的代名词。
至于查良庸先生,还有很多身份,老傅不能、也不想评说,不然,你们就看不到这篇文章了。
评论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