危险的信号


本来发誓不再写时评类的文章了,不过看到今天这个报道,还是忍不住开了禁。老傅不抽烟,常常笑话抽烟朋友屡戒屡抽的戒烟行动,在写文章上面,我也好不到那里去。可见有瘾可怕。
这个报道来自新华社,刊登在山东省政府网站上,题目是《小山村为何吃起免费大食堂》

  整个报道的主要内容就是这个位于淄博山区的村庄原来很穷,后来通过搞旅游富了起来。富起来的村民没时间做饭,村里就办起了食堂,免费给村民吃饭。办食堂的花费每年要花费280万,而这个村庄的旅游纯利每年有1000多万。而花了这么多钱办食堂的好处是什么呢?除了节省大家做饭的时间以外,文章特意强调,村里不再“家家生火,户户油烟”环境也更好了。
   老傅还想给大家看看这张图:

这是1958年大跃进,农村大办食堂的宣传照片,当时全国办公社,跑步进入共产主义,具体的行动就是办大食堂,将全村人的铁锅都砸掉,谁敢自己做饭就批斗谁,理由也是在食堂吃饭可以节省大家的时间,腾出时间来生产。
照片里饭桌上的菜很丰盛,老少吃客也很嗨。但很多回忆录上都提到,吃了几天好饭以后,大家就开始饿肚子了,可当时就是挖来的野菜也要交到食堂。当时的干部有项任务,就是站在高处看哪家冒出炊烟,就要冲到哪家去砸锅,抓人。最后全国饿死了至少3700万人(请参考前新华社高级记者杨继绳先生的作品《墓碑》)。我在《洗脑的历史》中写到过,五十年代末到六十年代初饿死那么多人的主要原因是当局勒紧中国人的裤腰带做原子弹,但吃集体食堂无疑加重了灾难。当局之所以这么看重办集体食堂,将大食堂作为进入共产主义的一个标志,原因就在于通过食堂可以管住人的嘴,你不听话就要饿死。
那么,现在山东淄博的这个小山村为什么要搞免费食堂呢?
表面上的理由是节省时间,大家可以去挣更多的钱。但大家注意,这个村庄是靠旅游发财的,一个旅游热门点怎么可能没有吃饭的地方?报道中也说过这个村庄有很多特色美食,豆腐、大饼很受游客欢迎。游客们住下来,就要吃,老傅可以肯定地说,这个村庄一定有不少农家乐。
好了,如果真的这个村的都人忙得不可开交,那么,最有效率,也是最不会出现争议的行动就是村里按人头发给伙食补贴,不开饭馆的村民可以按照自己的口味选择馆子吃饭。同样可以达到节省时间,保护环境的的作用(做饭会妨碍环境,这也是个奇葩说法,为什么不说人喘气会污染环境呢?)。只要读过大学的人,都吃过食堂,都知道大锅饭哪有小灶好吃,这个村的书记却要脱了裤子放屁做相反的事,如果不藏猫腻鬼才会信。280万一年的伙食费不是个小数目,可以请纪委的同志去查查账了。
写出这篇报道的新华社袁姓记者肯定到过这个村庄,不然不可能将这件事写得如此栩栩如生。那么,这个新华社记者眼瞎了吗,看不到在一个旅游胜地村民们自己开着特色饭馆,却要去吃食堂的诡异景象吗?
老傅相信新华社记者是聪明人,不然不可能到新华社去当记者,这可是全国最权威的通讯社,可以直接给中央领导写内参的机构。
那么,唯一的解释就是,有人要他这样写。能指挥新华社记者的人又是谁呢?当然是他的领导,新华社山东分社的领导(市一级没有新华社机构)。
新华社山东分社的领导为什么要属下写一篇这样与常识相违背,戳痛人们神经的报道呢?
一种可能是上面有人吩咐他这样做。能吩咐新华社山东分社的人只有新华社总部,山东省委都得敬着新华社,最多也是协商。
还有一种可能是新华社山东分社的领导揣摩上意,认为上面会喜欢这类报道,所以闭着眼睛将一桩很蹊跷的事夸成了一朵花。
无论哪种原因,都可以归一,就是中国手掌重权的一帮人已经深谙他们的最高领导喜欢什么,想做什么,所以将文革前发生的一切举措套上现代的外衣又推出来,为今后在全国的实施做好舆论准备。
从整风、文艺座谈会到经济上国进民退,学语录,挂领袖像,再到这次关于大锅饭的宣传,老傅确实觉得这哪里是重复历史,压根从那时到现在就没有分开过。难怪人家会说前三十年和后三十年是紧密相连的。
这里老傅再郑重劝告我的朋友们,能走就赶紧走吧,何必与他们为伍,这世界很大,有自由的地方才是故乡。



评论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