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师的江湖(中)

(上篇写了我小学和初中的故事,中篇接着讲高中的事情)
在初中以前,总体感觉年轻的老师,不论男女,待人都很热诚,做事也很有激情,不管水平如何。而中年以上,有家有口的老师,不管男女,都很阴毒,喜欢惩罚学生,当然也喜欢利用学生家长的关系为自己办事。现在回想,大概因为世事艰难,有家有口的老师面临的压力很大,受过很多打击,所以对人和社会也不再有包容心。年轻的老师还有理想,压力不大,所以还保留了更多的本性。可见,给老师创造好的生活条件是多么重要。
这种现象不仅在我身上发生,在我的儿子身上也是同样的。在四年级之前,我儿子的班主任基本都是学校刚毕业的师范生,热情和蔼,到了四年级,一个脸色黑黄的中年女人当了班主任后,或明或暗地索要好处,我一气之下直接将我儿子转到私立学校去了,懒得和这类社会暗势力费口舌了。
从初二开始,高考成了指挥棒,只要你学习成绩好,你就是老师的宠儿。我在初二上学期,转回了原来的工厂子弟学校读书。当然学习成绩一样名列前茅,深得班主任李老师的喜爱。期末考试,我的语文数学之类的主课当然没有问题(那时英文还不是很重要),音乐课却一塌糊涂。原因是原来在乡镇小学上课,也没老师懂音乐,音乐考试胡乱唱支歌就行了。回到子弟学校,音乐老师比较有造诣,考试要求唱简谱,这不要我老命了,结果只得了十分(满分一百分)。李老师直接在成绩单上将我的音乐课成绩抹去了,让我的成绩单好看了很多。
到了初二下学期,转入江西东乡一中,班主任是个上海女知青,教语文,我的作文屡屡拿奖,给她脸上争光不少,自然得到她的青睐。这个林老师也是长袖善舞,后来居然做到了主管文化教育的副县长,属于比较吃得开的人物了。
前面忘记说了,在各个小学都有很多上海知青做老师,当然他们都没有受过专业的师范教育,不过,矮子里面拔高子,就是他们了。
在东乡一中,进贤一中这样的重点学校里,还是有不少受过专门训练,水平不错的教师的,甚至有些是名牌大学过来的大学生。
比如在东乡一中的英文老师就是从江西师范学院下放下来的,一个很优雅,瘦弱的中年女人。高一转到进贤一中,班主任宋老师居然是上海外语学院的毕业生,教英文,当然,他大学学的是德文。记得上课时他还给我们拽过德文,后来再到上海见到他时,我也不好意思开口和他说德语了,毕竟他一辈子都没有用过德文了。宋老师因为能干,后来做到进贤一中的校长。在校长任上调回上海做一个中学的副校长,也算能耐。只是命运多舛,听说后来涉及集体贪污,进去坐了几年牢,我再见他时,他已经从一个挥斥方遒的导师,变成了一个唯唯诺诺的老头。
在进贤一中,我记忆深刻的一桩事是高一的时候与语文老师燕老师争论“儿童团”和“少先队”的区别。应该是写一篇关于《王贵与李香香》读后感,我写的是王贵参加了“少先队”,燕老师认为不对,按照王贵的年龄应该是参加共青团。我直接在作文本里提出异议。因为我对革命史比较熟,知道现在的少先队,在那个时候被称为“儿童团”,而现在的共青团在那个时候是被称为“少先队”。难能可贵的是,燕老师很爽快地在我的作文本上回复:你是对的。这个可以说是我第一次进行“学术探讨”了。燕老师什么学校背景我不知道,但他是个右派,平反后进入中学教书,他是我第一个碰到的能和学生平等探讨问题的老师,而且是在中学。
我中学最后一年的班主任姓陶,名棠,眇一目,当时年纪应该有接近五十岁了。擅长古文,所以做了文科班的班主任。在古文教学上,陶老师没啥可以挑剔的,反正我现在的古文水平也不一定超过他。在学生管理上,他算是典型的中国老师,人际关系上也很会人尽其用,所以混得还错,文科高科班带了很多年,我也算他的成绩之一了。但在中学毕业后他却对别的同学说我“有才缺德”。原因是当时班上人多,将近80多个人,我个高,坐在后面,课很无聊,就用“砖头机”听邓丽君的歌。当时是1980年,邓丽君的歌带刚从广东福建传过来,播放这种磁带的也是一种只能播放,不能录音的砖头机。之所以叫这种播放机为砖头机,是因为这种机子大小与一块砖头差不多,正好可以放在军用挂包当中。我将播放机打开,放到最小的声音,耳朵贴在上面听,听着听着就会跟着哼起来。(那时没有耳机)这邓丽君小姐的歌基本是情歌,坐在我前面的姑娘想当然地认为我是唱给她听的,在女生们当中到处说,最后传到陶老师的耳朵里去了,然后陶老师找我的谈话。被蒙在鼓里的我当然一口否认,班主任将信将疑,估计把我划入了早恋的一群人当中。
班上80来号人,学校还要求早上七点半早读,你们可以想象到80号人一起大声念书是个什么场景。至今我不理解难道中国搞教育研究的人都是吃屎的吗?这样的早读除了让学生疲惫不堪以外还有什么作用。我是个夜猫子型的人,晚上学习效率高,学习到一两点钟,十五六岁的年纪,不可能六点多钟就起来,所以经常早读迟到,到了后来复习阶段,反正没有新课,有时索性上第一节课才去,有时甚至是到第二节课才去。看在我成绩好的份上,陶老师都忍了,因为毕竟我是给他争面子的。不过,气还是要出的,得,我就有了“有才缺德”的美名。
(下篇给大家说说中外大学碰到的老师)
防失联,请加私人微信号:fuzhibin196402,或公共号:傅四代
二维码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