窟窿很大


以往老傅写文章,多从逻辑和社会两方面进行分析。这次我就最近发生的社会事件进行些经济学分析,告诉大家诸多事件后面隐藏的经济利益冲突。当然京东的刘某某在美国闹出的糗事不在分析之列,那号人入不得老傅法眼。
在苏州昆山龙虾刀客砍人反被砍死事件之后,最吸引眼球的事件就是湖南耒阳发生的因为公立学校人满为患,当地政府将义务教育期的学生们分流到私立学校,因为私立学校收费过高,条件过差引发抗议,当地政府强硬镇压,引发反弹,引起更大规模抗议。最近的消息说是被分流到私立学校的学生每人收费不得超过1500元,被捕学生家长全部释放,只有几个所谓社会闲散人员被刑拘。是否属实还没得到证实。
另外与教育有关的事件是91日中央电视台在《开学第一课》这档号称是公益节目的开播之前播放了将近15分钟的广告,引起全国性家长的吐槽。我查了一下,这档节目是中央电视台与教育部联合举办的,所以各地的教育部门可以通过学校要求家长们必须陪同孩子一起观看,有些学校甚至要求上传照片以证明家长和孩子一起看了节目。
如果说,你的孩子大了,上面这两则消息对你们的触动不大,但接下去的消息基本要触及大部分的中国人,除了吃皇粮的公职人员。这则消息就是《税改方案》将在201911日施行。按照这个改革方案,个人所得税的起征点上升到人民币5000元,一些个人必要消费可以在所得税里减扣,但另外一项规定是以后社会保险费将统一由税务部门征收,而且每个企业必须按照实际发放的工资收入以及奖金计算。因为以前很多企业是根据当地最低的工资标准交付社保费,所以按照新的法规,很多企业在社保费用支出上会大大增加。又因为之前很多企业是按照最低标准缴纳社保费用,没有按照员工的实际收入缴纳,所以税务部门还能进行回溯追缴。据新浪财经发表的一篇专业文章分析,仅仅是回溯追缴这一项,全国范围内企业和个人就必须补缴近2万亿元。2万亿是多少大家其实没有什么概念,你知道2017年全国总税收是17万亿多元就行了。
中国的社会保险制度基本是学德语系国家的。企业交20%,个人交8%,说实在的标准不低,如果按员工实际收入来算,企业要出一大笔,员工也要交不少,所以很多企业就会与员工商量,按当地的最低工资缴纳社保费,这样企业少出,个人也可多拿现金,双方皆大欢喜。税改以后就不行了,必须按实际工资甚至还要算上奖金一起计算。所以网上会流传说,虽然个税标准降了,但实际收入反倒少了,原因就是个人要缴纳的社保费增加了。很明显,此时出台的税改方案是在为填补社保基金窟窿找财源。
我在网上找到了一张各国社保负担图。

大家可以看到,中国企业负担的社保费的比例是很高的了。
为什么中国企业缴纳了这么高比例的社保费用,整体中国的社保费窟窿还越来越大呢?
原因有两个,第一,所有的公务员和比同公务人员的事业单位人员是不缴纳社保费的,现在也只是新加入的公务员和事业单位人员要缴纳社保费。而且这些公务员和比同公务员的事业单位人员退休后拿的退休金远远高于企业退休人员。第二,社保费实际上是预交的,就是说你交的钱实际是供养现在的退休人员,到你退休时领的退休金是那个时候正在工作的年轻人预交的。这个系统要维持稳定,后面工作的年轻人数至少必须恒定不变。如果后面工作的人比前面的人少,后面工作的人交的社保费比例就必须提高。所以在欧洲各国,非常担忧人口减少,因为这会破坏整个社保系统。在中国,年轻人流出最多的地方是东北,所以最先爆发社保支付危机的正是东北。而深圳是年轻人流入最多的地方,当然目前不会有社保危机。目前全国各地的用工荒和人工成本的急剧上升,都说明全国的工作人口是下降的,或者说,至少新增加的社保资金不足以覆盖增加的退休金需求。
而这次的税改,将以往企业躲避高额社保费用漏洞堵住,实质上是用提高缴纳社保费用比例的办法来弥补社保基金的窟窿,毕竟中国的社保缴纳比例已经如此之高,再加高,实在有些说不过去了。
与税改后面强烈的经济动机一样,央视开学第一课闹出的幺蛾子也不过是要挣几个钱而已。先用教育部的权威规定全国的学生家长必须观看,然后拿着高收视率找商家要高额广告费,至于学生家长,不过是个挣钱道具而已。有人说央视有得是钱,不需要搞这个名堂。说这话的人可能真的不明白央视的运作体制,也忘掉了即使央视和教育部都有钱,也并不代表在央视和教育部工作的人不需要钱,在金钱这个魔棒下,哪里还会有什么顾忌。
湖南耒阳事件要复杂一些,但背后也离不开经济利益诉求。现在主政一方的官员要出成绩才能升官,而将城市建设好是最光鲜的成绩。建设城市就需要资金,这资金哪里出呢?
以前我写过,中国最大一个税种,增值税75%是被中央政府拿走的,省地县三级只能分剩下的25%,很明显,靠着这点税收,可能连官员的工资都发不出来,就别说建设城市了。
好在地方政府手里有土地,卖地就能换来大笔钱,所以,中国各个城市基本都是靠着卖地发工资,搞建设,被人称为“土地财政”。
土地要卖高价,就得卖给房地产开发商,但房地产商也不傻,高价买来土地,做好房子,没人来买,那是会要破产的。为了提高售房率,并且保持高房价,一个“学区房”的概念就推出了。利用人们望子成龙,我这一代不行,下一代要出头的心理,在荒凉的新区设立一个学校,这个学校往往是当地著名学校的分校,很多家长为了让孩子读好学校,就会在这个学校旁边买房,这个楼盘就活了。
要做好“学区房”的生意,就要造成供给紧缺,也就是说,好学校不能到处有,不稀罕的东西谁会去抢?所以呢,好的学校不能太多,有几所就行了。
不过,好学校不多,倒不是因为要搞房地产,而是本来各级政府都不太愿意将钱投到教育上面去。因为教育是个长线产品,好坏在短期内都是看不出来的,所以不管在学校硬件建设,还是在教师待遇水平上,各级政府都无比苛刻,能省就省,以至于中国在教育方面的投资长期处于GDP4%以下,还不如很多非洲国家。
先是省下教育费用,其次还能将好学校周围的地价抬升,政府是两头受益,是个好商人。
在这次耒阳事件中,公立学校不足,是各个地方的通病,本不足为奇,但私立学校收费太黑,超过了当地人群的消费水平,变成了事件的导火索。估计事件平息后,那女市委书记得倒霉了。不过,如果她上面的人足够硬的话,也就没啥问题了。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