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下文章一大抄 ——日本游记之二

 

四十年前大学刚毕业在一个省级社科院工作,主要工作就是写文章。记得当时一个老前辈曾经传授心得说:天下文章一大抄,就看你会抄不会抄。现在我的头发比那位前辈还少了,才真正理解这句话。

这句话的第一层意思是在这个世界完全独立的创新是不存在的,任何发明、想法其实都是建立在前人的经验和总结上的。第二层意思是你得在前任的经验上做些改进,你才会有篇新文章,不然就真是剽窃了。

要问老傅为什么要用抄文章来作为一篇游记的开头,那是因为我刚在日本东京成田机场下飞机,曾经刹那间觉得回到了北京首都机场T2T3航站楼,或者说浦东机场。不信,看照片。


不看文字,你不会觉得你到了日本。

在日本的这三个多星期基本靠地铁交通,看到这个自动站台防护栏杆,感觉怎么这么熟悉。记得第一次看到这种自动站台防护栏杆是在北京地铁五号线还是十号线,当时觉得北京地铁集团还挺有创意的,现在才明白师傅在这里。

走在东京街头,除了汉字之外,最让我眼熟的还是街道建筑。下面这张在银座外围拍的照片让我想起深圳的街景。

再看这些日本现代建筑,我猜中国设计师们直接拿了设计图回去,改都没改。一样充满了现代社会建筑的快速,实用,廉价,也可以说丑陋。

中国最近引以为豪的高铁我们被告知采用了日本新干线技术和德国技术,具体各占多少比列不知道。到了日本多次乘坐新干线,觉得中国的高铁基本就是日本新干线的翻版了,从列车形状到组织,站牌,连座椅的颜色也是一样,都是天蓝色。作为一个乘客的感觉到的唯一改动就是中国高铁缩小了坐位间距,日本新干线的坐位前后排间距比中国高铁要大很多,你可以直接把行李箱放在腿前。

                                             新干线东京站

                                     穿过东京银座的东海道新干线,看建筑确实是有些年头了。

最大的不同就是人家日本新干线开通61年来没出过大事故(老傅出生那年日本就有新干线了),在大地震中都没死人。中国2007年动车投入商业化运行,2011就发生了死伤上百人的温州事故,之后虽无大事故,但轻微追尾、设备起火冒烟的事偶尔还能听到,这说明中国高铁在高速发展中还是有一些问题的。学习模仿其实也不是个简单的事。有形的东西好模仿,无形的知识、经验是很难模仿的,稍不注意,就要出大事。要抄就好好抄。

说到抄,其实日本也是抄的,不过日本人抄起来很认真,所以抄得好,抄熟了后还有点自己的新东西,就像此文开篇所说,会抄。而且日本不仅抄有形的东西,更注意抄无形的思想。

明治维新以后日本以夷为师,从制度层面彻底向欧美学习。在日本游记之一里老傅谈到过靖国神社的游就馆里就叙述了黑船事件以后日本军制的改革。日本与当时的中国清廷不太一样,没有纠结在什么“体用“之争,(体用之争是当时中国上层社会对西方文化的态度,就是认为中国的政治体制,文化不仅没问题,而且比西方好,这是体,仅仅学习西方的专门技术就行了,即用,四个字概括就是”中体西用“),而是派出精英人士赴欧美全面考察,尤其是在政治制度、文化教育方面,接着全面接受西方文化,甚至”脱亚入欧“成为日本精英人士力主的方向。所以日本的现代化速度很快,也很快超过清廷统治下的中国,鉴于日本的司法制度已与西方国家司法制度接轨,在1900年前经过谈判,西方列国同意取消在日本的领事裁判权(之前西方列强在日本也拥有领事裁判权,因为日本过去的司法制度也是向中国学习的,官员判案,司法系统不独立,西方人认为无法公平判罚)接着日本在甲午战争(日本称为日清战争)日俄战争(日本称为日露战争)接连获胜,第一次世界大战又站在胜利者的一方(此时中日双方属于统一阵营)出兵攻打中国青岛,打败了德国殖民军。这个时候的日本自信心爆棚,接下来的故事大家都知道了,老傅在这里就不再赘述了。在这里要提醒大家,在日本的历史叙述当中,有第一次世界大战,但没有第二次世界大战,只有:满洲事变,支那事变以及大东亚战争。

在日本进攻东南亚初期,基本是摧枯拉朽,当时驻扎东南亚的各个欧洲殖民占领军都被打败。而这也促进了在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东南亚各国得到独立。因为这些国家如印尼,马来西亚,缅甸等后来的独立力量都与日占时的扶植有关。比如现在大家知道的被缅甸军人政变推翻并囚禁的民选领导人昂山素季的父亲昂山就是在日本支持下成立军队与英军作战,甚至印度的独立也与日本有些关联。因为日本占据东南亚时期,日本扶持了印度国民政府,甚至组织了一支人数达2万人的印度国民军与英军作战。而这个印度国民政府的领袖就是圣雄甘地争取印度独立的早期合作者。真实的历史有时与你知道的历史有些不同。

由于日本抄欧美的人文科学比较详细,比较系统,后来中国就直接借用了很多日文的汉字翻译,比如干部,公社,社会,政党,委员会,教育等等这些词汇都是日文里对应英文的汉字翻译,中国知识界就直接拿来用了。可以说,现代中文里的很多人文科学词汇其实都是来自日文汉字。

奈良国立博物馆,看上去有点像法国的凡尔赛宫或者奥地利哈布斯堡皇室的夏宫。

 

东京国家博物馆的主楼,这类穹顶在欧洲屡见不鲜,属于简约版巴洛克式建筑

东京国家博物馆前的喷泉广场,像个迷你凡尔赛宫喷泉广场。

说到日文中的汉字,当然是日本从中国抄的。因为是在唐朝前后传过去的,日文的汉字发音与现在南方方言发音有些相似,仔细听还能听懂几个字。比如新,日文读成:Shin。在京都清水寺,东京靖国神社,你都可以看到全部用汉字写成的纪念铭牌。即使到现在,日本人掌握多少汉字与所受的教育文化水平也是有关的。日本朋友告诉,在正式文本以及官方文件中,汉字用得多一些,非正式场合以及年轻人用片假名就要多一点。我在书店里也看到有汉字考试辅导书,想来汉字考试也不会很轻松。

京都清水寺碑文

靖国神社碑文

从中国传到日本的不仅是汉字,还有佛教,尤其是起源于中国的佛教禅宗在日本也是广为流传,甚至可以说是更上了一层楼。我在京都岚山的天龙寺参观时,为庙里方丈、经堂的简洁而惊叹,觉得这才符合禅宗精髓,静坐冥想,而不是弄一堆金碧辉煌的物件塞满庙,或者弄一堆老婆孩子,豪车别墅。

在这个经堂里我坐了许久,因为这里很美,你可以在这里欣赏美,也可以想想自己的人生。

在中国时听过一个说法,说是要想看中国唐宋时代的建筑,你得到日本去看。

我这次看了如此多的日本寺庙,觉得此话不虚,甚至在京都东寺时,我的感觉是回到了汉朝,看到幕府将军德川家康修建的大阪城门,我有种回到了春秋战国时代的感觉。


                    京都东寺




          上面三张照片都是大阪古城的照片,建造于德川家康年代

为了确定唐代的建筑风格,我特地去奈良,拜谒了唐代东渡日本传扬佛法的鉴真和尚建立的唐招提寺。

可以看到大门还是以朱漆为基色。

讲经堂

鼓楼围栏,被雨水切割的木头。看得出来,原色应该也是涂过红色的。

             这是鼓楼的全景。

    左边是钟楼。



  右鼓楼,左钟楼,典型的中国建筑风格,记得现在的中国西安也是钟楼鼓楼相对而望。

  注意到日本寺庙古建筑顶部装饰没有太多,里面也比较少雕梁画栋

唐招提寺大堂

 

             

京都天龙寺

我无法确定中国唐代建筑是不是本来就如此朴素,还是当时在日本难于找到合适的画工。但唐招提寺里的这小院我很喜欢。

  日本人从中国学了很多东西,吸收消化,变成了自己的东西。也正是因为有这种学习能力,当他们面对席卷而来的近代工业化浪潮时,没有丝毫犹豫就义无反顾地从基础开始系统学习,而不是像老大颟顸的清廷高层总是心不甘,情不愿地学点实用技术,结果什么也学不好,远远落后于日本。

    所以说,虽然天下文章一大抄,但会抄还是不会抄也还是有很多学问的,在这一点上,中国要学习日本,落后,就放下身段,认真学习,认认真真地抄,不要总想着自己的祖宗多牛逼。

评论